五月
本来就脾虚、湿重的人
在这种闷热的环境里
湿气会进一步加重
中医常说:湿阻日久化热
湿气在体内郁久会化热的
所以
湿热体质的人这几天日子最难熬
身体里的湿热+外部环境湿热
感觉像在蒸笼里
痤疮,湿疹,阴囊瘙痒,阴道炎
各种症状复发加重
真心苦不堪言
那,究竟
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湿热体质呢?
最准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
看舌头和舌苔
舌头上面
一层又黄又腻的糖霜般东东
就是舌苔
当舌苔颜色开始发黄
就是湿而化热的表现了
再看他的舌头颜色偏红
有一点点的草莓点点
这也说明有热象
妥妥湿热舌
湿热在身体不同部位
表现也会不同
湿热在上焦
1,脸上容易长痘,总是油腻腻的,恨不得一天洗三次脸;
2,头发特别容易出油,一天不洗就像在油瓶里浸过似的;
3、容易胸闷,感觉透不过气,还喜欢发火;
4、头重如裹,感觉头上像顶着一个湿帽子,感觉头晕很昏沉。
湿热在中焦脾胃
1,大便粘马桶,冲不干净,擦屁股特别废纸,总觉得没擦干净;
2,容易饿,但一吃就饱,容易腹胀,打嗝;
3,早上起来嘴巴又干又苦,白天喝很多水还是觉得不解渴;
4,喜欢吃冷的,甜的;
5,四肢酸胀,有沉重感。
湿热在下焦
1、尿少,尿黄,尿急,尿尿时会有明显的灼热感;
2、男性一般多有阴囊潮湿,阴囊湿疹,脚气;
3,女性一般白带多,颜色偏黄,质地粘稠,气味腥臭,甚至外阴经常瘙痒,还容易引起尿道感染,膀胱炎,阴道炎等等。
如果你想甩掉这些顽固之症,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体质,怎么祛湿热?
第一步先健脾
脾是负责代谢我们身体水液的,想祛湿热一定要先健脾,“温胆汤”泡脚,配方:茯、陈皮、法半夏、竹茹、枳实、灸甘草。
第二步祛湿
这时候可以喝点赤小豆炒薏米水也可以喝祛湿茶来祛湿热,这是在健脾的基础上如虎添翼。
第三步,必须堵住湿气进入的口子
1,下雨天请撑伞
2,脚踝,肚脐,肩颈部请注意保暖防湿
3,少食肥甘厚味,,辛辣,海鲜
4,少食冰冷,甜品,这些生痰困脾之物
5,不熬夜,少思虑(多思伤脾)
6,少生气,以免木旺克土伤脾胃
除湿热健脾胃,是治疗湿疹的根本
长痘易怒的湿热体质要清热祛湿
茯苓粉+龙血树叶粉
清热解毒、除湿止痒
中医学还认为湿疹是由于脾失健运,湿热内生,或兼感外邪,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。正所谓“内伤脾胃、百病由生”,除了身体阴伤、饮食所致的水湿内停之外,外邪,如外感风热等与内蕴的水湿结合也可以形成湿热。所以,如果不及时调节脾胃功能,那么湿气或湿热之气就会传导于全身组织。因此,中医治疗湿疹要健脾胃,去除了滋生湿疹的温床,效果自然就会比较理想。
师宗小粒黑壳薏仁,除湿祛斑治本之选。薏苡仁性凉而清热,排脓消痈,除痹;而茯苓性平,补益心脾,宁心安神。有利水健脾、清热排脓、美容等功效,对下半身水肿的人尤具疗效,由于其营养价值极高,被誉之为“世界禾本科之王”。
长痘易怒的湿热体质
体质成因:先天不足、久居湿地、喜食肥甘、长期饮酒、滥用补品。
体形特征:形体中等或偏瘦或偏胖
精神特征:精神亢奋
心理特征:急躁易怒
外貌特征:面垢油光、易生座疮粉刺、眼睛红赤、舌质红、苔黄腻
常见症状:口干口苦、座疮粉刺、大便黏滞或燥结,小便短赤,男子阴囊潮湿,女子带下量多、色黄味秽
易患疾病:湿疹、座疮粉刺、肾结石、脂肪肝、高血压、冠心病、高血脂、疮疖、黄疸、黄疸、淋证、口腔上火。
体质分型:肝胆湿热、膀胱湿热、大肠湿热
适应能力:对湿热环境、夏秋之交、湿热交蒸的气候难以适应
重点人群:喜欢吃煎炸烧烤等食物或嗜好烟酒的人群。
保健原则:清热祛湿,食忌辛温、居避暑湿、增强运动。
起居养生:居住安静、幽雅、干燥通风,保持二便通畅,忌熬夜,宜清凉,避暑热,穿衣宽松透气,适合做大强度、大运动量的锻炼,如:长跑、爬山、游泳、打球武术等以消耗体内多余热量。
饮食调养:多食清淡食品,多吃甘寒、甘平的食物,如:芹菜、苦瓜、黄瓜、西瓜、绿豆、赤小豆、豆腐、薏苡仁、鸭肉。少食羊肉、狗肉、韭菜、花椒、麻辣油炸食物。少饮酒、多喝白开水凉茶。
推荐药膳:绿豆茶、薏仁粥、竹叶水、荷叶茶。
精神养生:以静制动,克服躁动心烦情绪,可作气功,瑜伽,多听舒缓,悠扬有镇静作用的乐曲。
药物调理:霍香、枙子、茵陈、莲子心、苦参、黄芩、黄连、大黄等。成药:泻黄散、三黄片,黄连上清丸。
调理手段:
1.中医中药调理:人体体质存在寒热虚实的差异,药物性质也有寒热温凉的不同,中药调理体质即以药物的偏性来改善体质的偏性。饮食结构及气候的改变,使湿热体质的人群大大增加。对于湿热体质,淞茂中医馆有名医名药,配伍出湿热人群服用的有效方剂清热化湿汤。
2.针灸点穴,经络调理,脊柱调理:大量临床实践表明,以上疗法能激发人体的自稳系统,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,使机体功能向正常状态转变,对于各种亚健康的有良好的调理作用。对于湿热人群,可选用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的腧穴,通过改善脾胃功能来运化水湿,改善湿热体质。
3.艾灸透穴调理:灸疗有很好的补益的作用,同时还有很强的通利的作用,通过经络的疏通,达到清热利湿的作用。
版权声明:淞茂中医服务平台
1、本文由淞茂中医服务平台统筹编撰;
2、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,仅供大家参考学习,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,如有需要,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;
3、部分文章的图稿来源为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