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波1岁半孩子尿酸奇高,竟是得了这种病

本文转自;

1周岁半的芊芊(化名)看上去乖巧可爱,可他竟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——自毁容貌综合征(Lesch-Nyhan综合征)。医院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中心实验室主任李海波介绍,这种代谢遗传病的发病率只有三十八万分之一。

01

基因诊断查出罕见怪病

每天上午9点,妈妈王女士就医院做运动康复,降低孩子四肢的肌张力,持续到中午12点多才回家。晚饭后还要进行游泳训练。

自从儿子被确诊自毁容貌综合征后,王女士一家人的生活就被彻底打乱。为此,全家人几乎都丢下了工作,全身心扑到芊芊身上。用王女士的话说,都在努力地为他活着。

如今,王女士总算从绝望和痛苦中走了出来。王女士回忆说,当初孕检、产检都很正常,孩子出生时也一切顺利。但在孩子5个月常规检查时,儿保医生发现,他还不会抬头,建议进一步检查。

当时正值新冠疫情期间,拖了两个月再到妇保院检查时,医生说孩子发育已经迟缓。王女士把孩医院,医生怀疑是脑瘫,医院。后续检查发现,孩子的尿酸非常高,医生怀疑代谢出问题,医院复查。王女士又带着孩子直奔上海,医生建议基因检测以查明病因。两个多月后,结果出来了,芊芊得的是一种叫自毁容貌综合征的代谢遗传病。

2

这种病尚无有效治疗手段

诊断明确了,医生说这是种代谢遗传病,而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。

王女士无法理解,她和丈夫都很健康,两个家族也无遗传方面的疾病,儿子怎么会有这种代谢遗传病呢?

到处求医问药,王女士医院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中心实验室主任李海波。在他的帮助下,王女士加入了这个罕见病的病友群,同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名家长分享护理经验,相互安慰,扶持前行。

据李海波介绍,自毁容貌综合征的发病率大约是三十八万分之一,是很难凭医生的经验得到诊断的。致病原因,有的为母亲遗传,有的则是新发的基因突变,芊芊就属于后者。

记者看到,相比其他孩子,芊芊明显偏瘦小,发育也较晚。1岁半的孩子还不会说话,只会无意识地喊爸爸,妈妈两个字的发音也模糊不清。最明显的是,孩子的手和脚都比正常孩子僵硬,看上去老是憋着一股劲似的。

基因诊断

自毁容貌综合征的可怕之处,是孩子会不受控制地伤害自己,即便痛得大叫,也无法停止。

虽然芊芊目前的年龄阶段还没出现严重自残行为,但王女士已从病友群里看到了这种病的可怕。有的孩子下嘴唇咬了好、好了又咬,后来又开始咬自己的手,父母想了好多办法,把奶嘴固定在孩子嘴里,给孩子戴上牙套,绑住孩子的小胳膊,但都无法阻止。到后来严重的时候,有的孩子会吸住口腔咬,如果不制止,甚至会把自己的脸咬破个洞。

目前,王女士除了给儿子服用一些调节肌张力和降低尿酸的对症药物外,唯一能做的,就是坚持康复训练。她知道,患了这种疾病的孩子,后来的生活质量会越来越差,她无从得知也无法想象,孩子会以什么状态离开她。但她依然对未来有期待。她常常自我安慰,科技进步快,一定会有好的药物,儿子到时就有救了。

抱着这份期待,王女士至今都还没有再要一个孩子的打算,虽然她还年轻。

李海波向记者介绍基因检测相关原理。

3

罕见病其实并不罕见

李海波告诉记者,所谓罕见病,是指一些发病率比较低,病情一般比较严重,诊断较为复杂的疾病。

其实,罕见病并不罕见,它的综合发病率为10%。目前,我们对罕见病的认识还不足,因为明确诊断的比较少。但随着技术的进步,它可能就变成了一个常见病。目前全球发现的罕见病有多种,每一种都相对罕见,但综合发病率高,且80%以上的罕见病是因遗传基因缺陷所致,一半以上都是儿童期发病。目前,90%以上的罕见病还没有药物治疗。

自毁容貌综合征

据李海波介绍,自毁容貌综合征,是因为体内缺少了一种酶,其特征是类似脑瘫的运动功能障碍,认知和行为障碍以及尿酸过多。最常见的临床特征是:婴儿三到六个月时明显可见张力低和发育迟缓。受累儿童坐立延迟,大多数人永远不能行走。

在最初的几年内,会出现如肌张力障碍、舞蹈性胸膜炎、眼角膜炎、痉挛、反射亢进等症状。两到三岁开始出现认知障碍和行为障碍。持续的自残行为(咬伤手指、手、嘴唇和脸颊,撞击头部或四肢)是该疾病的标志。

尿酸过量可能导致尿酸晶或结石沉积在肾脏、输尿管或膀胱中。痛风性关节炎可能在疾病的后期发生。表现较轻的相关疾病包括高尿酸血症伴神经功能障碍,但无自残行为,有时伴有急性肾衰竭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wiwuh.com/hbys/916250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
  • 当前时间: